2023年深秋的一个下午,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的办公室里,李浩接过了一份被退回的申报材料。那是一家做医疗器械的企业,厚厚300页的资料里,唯独漏了“研发人员社保记录”这一项,直接错失了当年的专精特新申报资格。企业老板红着眼眶说:“为了准备材料,我们车间停了半个月,现在补贴没了,资质也拿不到配资在线配资炒股,下半年的研发计划全要泡汤。”
看着老板落寞的背影,李浩想起了自己刚入行时的样子。2011年,他加入深圳市国科知识产权有限公司,成为一名项目负责人。那时的他,每天面对的都是像这家医疗器械企业一样的科创公司——有技术、有野心,却在政策申报、资本运作的“迷宫”里打转。“有一家做新材料的高新企业,明明符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,却因为把‘实验室设备维护费’算成了‘生产成本’,白白少抵扣了20多万税款。”李浩说,那是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,企业缺的不是努力,是“懂行的领路人”。
在国科知识产权的3年里,李浩没少帮企业“填坑”。有次为了帮一家电子企业补全专利申报材料,他带着团队连续熬了三个通宵,逐条核对技术参数,最终让企业顺利拿到发明专利证书,还争取到了50万元的科技补贴。“那时候我就想,能不能搭建一个体系,从企业成立初期就跟着,帮他们避开政策理解、资本对接的坑。”这个想法,成了他后来职业道路的“初心种子”。
展开剩余76%2014年,李浩加入中国民生银行,担任项目经理。这个岗位让他跳出了“单一服务”的局限,看到了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需求。“有一家做智能装备的企业,产品质量很好,但因为缺下游客户,仓库里堆了几百万的货,连工资都快发不出来。”李浩记得,他当时帮企业对接了银行的产业链资源,还带着老板参加了几场供需对接会,最终让企业签下3个大单,订单金额达800万元。“那一刻我明白,企业需要的不只是财税、知识产权服务,还有‘资源桥梁’。”
在银行的6年里,李浩没停下“打怪升级”的脚步。他主动研究新质生产力相关政策,对接外部投资机构、会计师事务所,为高成长性企业搭建“政策+资本”的服务矩阵。有次为了帮一家汽车传感器企业争取低息贷款,他反复跟银行风控部门沟通,还帮企业优化了财务报表,最终让企业拿到300万元的专项贷款,解了扩产的燃眉之急。“那段经历让我知道,做企业服务,得‘懂政策、懂资本、懂企业’,三者缺一不可。”
2020年12月,李浩加入前海股权交易中心,担任债权融资总监。这里成了他“初心种子”发芽的地方。刚入职不久,他就发现一个问题:很多企业在申报专精特新、申请融资时,因为不熟悉流程,常常要跑好几趟,材料也反复修改。“有一家做合成生物的企业,申报省级专精特新时,‘研发费用占比’一项总是不达标,材料被打回2次,眼看申报截止只剩1个月,老板急得团团转。”李浩接手后,先帮企业梳理了近3年的研发台账,发现他们把“研发人员差旅费”算成了“行政费用”,没计入研发成本。他立刻帮企业对接会计师事务所,重新调整核算口径,还熬夜修改了申报材料的逻辑结构。最终,企业不仅“研发费用占比”达标,还因为材料清晰,5天就通过了初审,顺利拿到省级专精特新资质,还多争取到20万元的补贴。
这件事让李浩更加坚定了“做全周期服务”的想法。他牵头搭建了“金融大系统体系”,联合战略合作伙伴,为企业提供债权融资、股权融资、知识产权、财税等“一站式”服务。有一家做网络通信的企业,在他的帮助下,不仅拿到了200万元的债权融资,还通过知识产权质押,又获得了100万元的贷款,同时顺利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“看到企业从‘嗷嗷待哺’到‘茁壮成长’,那种成就感,比自己拿奖金还开心。”
2024年,李浩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——创立“专精特新私董会”。“在前海的4年里,我服务了200多家企业,其中89家成功获评省级或国家级专精特新,平均每家企业拿到65万元专项补贴。”李浩说,但他也发现,很多企业在获评后,不知道怎么用政策红利,“有的企业拿到资质后,只享受了补贴,却没意识到还能对接产业链联盟、争取技术改造资金。”
私董会成立后,李浩把“全生命周期赋能”作为核心方向。他会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,定制服务方案:早期企业侧重政策申报、专利布局;中期企业聚焦融资对接、市场拓展;成熟期企业则助力上市加速、并购重组。有一家做先进制造的企业,加入私董会后,李浩先帮它优化了研发体系,拿到了3项发明专利,接着对接了创投机构,完成1000万元的A轮融资,最后还指导企业梳理上市规划,目前已进入Pre-IPO阶段。“我们不是‘一锤子买卖’,而是陪着企业走每一步,帮他们避开路上的坑。”
如今的李浩,还有着深圳市投资商会副会长、深圳市华商企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等多个身份,但他最看重的,还是“专精特新陪跑者”这个角色。每周,他都会抽出2天时间,去企业一线调研,听老板们讲遇到的难题;每月,他会组织私董会成员开展沙龙,邀请政策专家、投资人分享经验;每季度,他还会带队去各地对接资源,帮企业拓展市场。
“13年前,我帮企业补材料、避小坑;13年后,我想帮更多专精特新企业走对路、谋长远。”李浩说,他的目标很简单,就是让“企业少走弯路,让创新加速成长”。在他的办公室里,有一个文件夹,里面放着几十张企业送来的感谢信,有的写着“感谢帮我们拿到资质”,有的写着“感谢帮我们对接资源”。这些信,成了他继续前行的“动力源泉”。
从政策初审员到私董会创始人,李浩用13年的时间,把自己走过的“企业避坑路”配资在线配资炒股,变成了专精特新企业的“陪跑路”。而这条路上,他还在继续走下去,带着初心,带着责任,也带着对企业成长的期待。
发布于:广东省建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